新闻动态   more
  产品分类  
  诚聘英才  

   详细内容

为玉雕注入些“年轻”

2013-05-04  来源:上海商报 作者:商报记者 张莉 见习记者 魏高灵

 

海派玉雕素来人才辈出,他们的作品或延续传统玉雕精髓,或融入当代抽象艺术,或借鉴石雕、木雕等雕琢手法...赋予了当代海派玉雕浓郁的时代气息。这其中,以中青年玉石雕刻者最为杰出。作为当代海派玉雕的创作先锋,这些优秀的玉石雕刻者,不仅深入挖掘出玉石天然特性,巧妙地利用特性加以巧雕,让玉石成为记录当代一切美好事物的最佳载体。更是敢于创新,赋予玉雕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有故事、有情节、有一定情趣的艺术品。

    还记得最早接触玉雕是什么时候吗?
    游高轩:第一次接触玉雕是我上初二的时候,那时家里一位从事雕塑的长辈送了我一本有关玉雕的书,里面有很多的玉雕作品图片和介绍。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种类各异,但展现在我眼中是他们传神的形态和活灵活现、恰如其分的构图。让我从中领略到了雕刻技艺的力量,给我极大的震撼。于是,心里就产生了学习玉雕的憧憬。
    我从小生活在福建省诏安县,由于福建省是工艺美术的大省,工艺美术产业比较发达和普及。家族的长辈里就有从事工艺美术相关的工作,包括雕刻佛像、雕塑绘画等这一类型的工作。小时候在家里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对艺术有着比常人更多的向往。从小在大人的生活和工作之余受到如此这般的熏陶,对工艺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我在不自觉中已经开始学习工艺美术,更细化来说也就是接触到了玉雕行业。当时,我对工艺美术的兴趣远胜于对学习的热爱,父母也没有多加干预逼我继续念书,而是鼓励我、建议我学习玉雕。再说,我的亲戚中就有从事玉雕行业的,父母也就放心地让我跟随亲戚开始了玉雕学习之路。
 
    彭志勇:早期我在家乡安徽芜湖从事建筑工作时,经常能接触到徽派古代建筑,慢慢地觉得门头、屋脊、飞檐、门槛上的祥云、鱼鸟、花虫等雕花图形很美,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便产生了浓厚兴趣,想方设法的要去“读懂”它,了解它想要表现的寓意是什么,想让观者了解什么信息。有时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些砖头上,仿照这些古纹饰尝试着雕刻,遇到不懂的,就向一些老师傅请教。久而久之,便能雕刻得有模有样。堂哥见我如此痴迷雕刻,喜爱中华传统文化,就建议我尝试着雕刻玉石。因为砖雕与玉雕的流程形式相仿,都是先画样图,然后在原料上雕刻,属于浮雕的一种。
    我记得是1992年,他把我带去了他工作的上海一家玉石加工厂,在那里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玉雕制作的全过程,也第一次亲手触摸到了玉石。感到很神奇,也很震撼,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通过数道雕刻工序竟然变成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寓意深远的精美玉雕,便萌发了解玉雕制作每个工序,亲手创作玉雕的念头。
 
    邹作志:我特别喜欢绘画,初中毕业后,就考上了家乡广东连州一家职业高中创办的当地第一个美术班,系统学习绘画。学习期间,我从素描、速写、白描入手,懂得横线、斜线、竖线如何自如的画直画曲,了解怎样在立体几何图形上突出明暗,也练成了以迅速准确的观察力,运用简练的线条扼要地描画出人物、动物的神态、形体、动作等,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毕业时香港一家翡翠公司来招收有美术功底的学徒,我便这样进入了翡翠雕刻行业。
    记得那时候,由于具有美术绘画基础,学徒第一天我就能依照师傅的构图雕刻出简单的作品,两个月后便可独当一面,独立完成玉雕创作。当时香港翡翠市场行情很火爆,我们即使每天加班加点,也无法满足市场庞大的需求,一些上海玉石雕刻厂的老师傅们便被邀请到了深圳加工厂,与我们一起雕刻翡翠。这些玉雕厂的老师傅们都有着丰富的玉石雕刻经验,时常谈论翡翠雕刻和玉石雕刻的区别,就这样我知道了翡翠以外还有玉石雕刻,知道了玉石雕刻的手法与翡翠有什么差别,需要注重什么,真心喜欢上了玉石雕刻,渴望有天能亲手创作一件玉雕,把领会了的玉雕技法展现出来。1997年,一个机缘我便放弃了当时的高薪,来到上海雅园玉雕厂担任技师,全心地投入玉雕创作。
 
    王凯:我进入玉雕行业真的是天意使然,从小时候帮同学雕刻橡皮图章到放学去生产组帮忙磨小石球,再到把自己雕刻的小动物、小挂件等放到亲戚福佑路古玩街上做些小生意,这些都只是我玉雕生涯中的小插曲,机缘巧合地把我的生活和雕刻连结在一起。刚开始我一直都把雕刻、篆刻当兴趣爱好而已,没有认真对待过。由于我骨子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收藏了包括紫砂、名人字画、玉器等,以藏养藏。收藏玉器后让我对玉雕有了更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认识。当时收藏了翟倚卫大师的作品与玉友欣赏、交流,后来进一步与翟大师工作室合作,为他创作的作品提供素材。
    真正进入玉雕行业是从2004年底开设自己的玉雕工作室——玉善堂。在我开店之前,与翟倚卫大师工作室已经合作了三、四年时间,又在2004年认识了刘忠荣大师,我从大师身上吸收到的正能量让我对进入玉雕行业充满了信心,随着我对玉雕行业认识的深入,进一步研究了当代优秀玉雕大师作品,开始了我自己的创业之路。刚开设工作室时,我独自一人默默耕耘、潜心创作、埋头苦干,把我之前和翟大师工作室合作的经验吸收到自己的工作室运作中,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开始尝试着创作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
 
    第一次雕刻玉石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从哪道工序开始的?
    彭志勇:当时我是从玉雕最基础的制作工序打磨入手,逐步了解玉石文化精髓是什么,该如何表现。打磨其实在玉雕制作过程中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从粗砂到细砂,再到用麦麸在布袋中把玉用手一点点揉出来,这么做是非常费工夫的,却能把玉质内在的亮揉出来,表现出玉质的润度。这要求打磨者必须读懂创作者所要表现的艺术性是什么,而后按照这种艺术性进行打磨,让作品更加圆润,饱满。
    起初刚接触打磨玉雕时,我几乎不懂得该从哪里入手,哪些地方该打磨掉,哪些地方必须保留,该使出多大的力来打磨,担心打磨错了,彻底破坏了作品的美感,所以每次打磨的时间都比他人多出二倍或三倍。不过也正是因为打磨,让我渐渐的读懂了玉雕,领悟了玉雕创作的精神,改变了以往砖雕时急于求成的急躁性,静下心来专心创作。
 
    王凯:玉雕是个比较狭义的感念,应该说接触雕刻比较好,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接触雕刻了。那时候我喜欢在橡皮和小石头上刻东西,同学们都争相让我帮他们刻橡皮名字图章,为了表达对我的感谢还经常把自己的小零食作为礼物送给我。当时外公家附近有个玉石雕刻生产组,放学后我经常去帮着磨石头,主要是磨圆球和小珠子,现在看来可以说是我打磨工艺的最初磨练,也是玉雕兴趣的启蒙。
    我从小接受了长期系统的书画雕刻等方面的学习和培养,小学三年级时进入上海市中福会少年宫学习素描和色彩更是为我的艺术生涯浇灌了充分的养料。后又跟随海派花鸟金石老前辈徐培三学习国画和篆刻,后转投入钱行健门下继续学习。前后十多年的美术绘画学习,培养了我较高的艺术情操,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功底。篆刻技法与书画学习对我现在玉雕画面的处理和玉牌上的阴刻书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些都是我如今玉雕创作能够开花结果的根源所在。
 
    游高轩:刚开始接触玉雕、进入学徒期的生活可以说十分艰苦。回想起十几年前我刚学习玉雕的日子,进玉雕厂的时候厂里一共20多个人,那时学徒里面我是最小的一个,所以厂里的卫生和杂活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包揽。以前在福建的玉雕厂里的条件比较差,冬天没有暖气,有时候碰到工厂里停水,我就要一个人不断的从一楼的水池打水,然后提着装满水的水桶爬到四楼把水灌到屋顶的水塔里面,以供工厂里的玉雕工作台的供水不间断,不耽搁工作进度。一直要等到水厂正常供水,我才能坐下来继续开工制作玉雕。后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跟我差不多时间进厂的一批学徒大都不愿吃苦,一大部分人都退厂了,有的甚至自己独立门户开始单干,就我一个人坚持了下来。现在看来那时候的一帮学徒逐渐的都改行了。在这三五年的学徒期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可以说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和对玉雕的执着成为了我坚持的内在动力。现在想来,那时师傅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让我做些苦活、累活来磨砺我的心志。
 
    邹作志:当时带皮色的和田籽料不如现在受关注,无论藏家或是商家,都偏爱纯白的、无杂质的白玉,作为玉石雕刻的后辈,起初我就从当时最不起眼的皮色籽料着手。记得第一次雕刻构图工序很快便完成了,可在用刀上总是找不手感,每次下刀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以往雕刻翡翠时,为体现出材质的透明度,我都下薄刀,同时保持连贯性,让作品产生一股气。白玉则不同,讲究温润性、厚重感,采用薄刀无法展现出这一特性。为此我很努力的学习用刀,反复练习该运用哪种用刀工具,从哪个角度下刀,用多大的力气下刀,每一刀的深度是多少才为合理。逐渐地在老师傅的指导和自己摸索中找到了最适合的表现方式,即以45度角下厚刀。
 
    寻找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将它定格在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所有玉石创作者追求的最佳创作状态。你是如何做到的呢?
    王凯:个人创作风格不是突如其来的,必然与个人的兴趣、从小接受的文化教育、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积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践和磨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在进入玉雕行业之前,我研究了当代玉雕从业人员多数还是主要做一些仿古件为主,题材也拘泥于童子、弥勒等传统题材,缺少一些当代艺术元素和内涵。自我开始独立创作以来,就利用自己书法的强项和从小书画训练打下的扎实功底,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出一种文人气息和艺术内涵。我的作品把中国画和书法的画面美感、人文意境与温润内敛的玉雕相结合,秉持花鸟山水人物等题材先入画再入雕的理念,特别擅长莲花题材、宗教人物和仕女的玉雕创作。以唯美、写实、婉约或禅意作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书法可以算是我的强项,因此阴刻书法已经成为我作品的一抹亮色和点睛之笔。新书画玉雕风格的确立正与我的美术、书法的功底想契合,我的处事风格和做人态度决定了我偏好以莲花为题材创作,来彰显我雅俗兼得的个人特点。
 
    彭志勇:我会完完全全的读懂玉石,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展现它的美。好比表现传统的雕刻题材“马上封侯”,首先懂得马上封侯的寓意是什么,懂得马和猴在画面中如何结合,如何互动,是以马为主体还是以猴为主体。其次,用圆雕与立体雕结合的手法,表现出马的传神动态,身体肌理,体现出马的精气神。马尾部分则采用艺术表现手法,将马尾弯曲地翘起,显出马的力量,展现出一种轮廓美。简单而言,就是在写实的基础适当进行艺术创作,不夸张,不抽象,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同时又具有深远的寓意,让观者一目了然地知晓我想要传递的艺术语言。这样,他们就能与我的作品产生共鸣,真心喜欢上我的玉雕。所以我的玉雕就是以仿古风格为主,立足传统玉雕,不拘泥于传统,在某些细节部分,运用线条与块面的处理表现出当代玉雕的现代感。
 
    邹作志:我主张在创作中融入人的思想,将工与艺结合起来,这样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一件好的作品。工,是纯技术的东西,熟能生巧;艺,则是个性的东西,需要设计师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创作中去,表现一个作品的生命力。当然也不是说料不重要,而是相对前两者,我更注重工与艺。通常我选择玉料时,会遵循“奇、怪、稀”原则,哪怕这块玉料的玉质很不好,是别人不用的废料,只要我觉得很有意思,读不懂它,就买下来,慢慢的研究,直到读懂,找到它的“闪光点”。譬如2006年获得中国玉雕“天工奖”最佳创意奖作品《豆芽菜》,原本是一块400元的废料,却拥有五种不同的颜色,我便利用这些颜色采用巧雕手法创作。将绿色表现为豆瓣,白色为豆芽,白嫩的豆芽,深灰为豆皮,浅灰为牙尾,淡黄为甲虫,形象的呈现出甲虫爬在豆芽菜上的画面。
    简言之,就是利用玉石天然的特性加以巧雕,展现了材料美,展现了雕刻者的创意,也展现作品的唯一性。创作时,力求接近原型,让作品通俗易懂。
 
    游高轩:风格,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也是一个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无所谓共性。一个玉雕人要真正完成从“工匠”到“大师”的飞跃与升华,一件玉雕作品要真正经得起岁月的淘洗而历久弥新,一定熔铸了创作者独特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旨趣;一定打上了创作者鲜明的个人印记。我们做玉雕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探索,使每一件作品都能融入自己的艺术灵魂,这样才能拥有真正的独立风格。目前我的作品只能代表我一个时期的风格,一个艺术家要最终确立自己的风格必需要有大量的文化知识和达到极致的专业技术来支撑,有很多艺术家都是在艺术创作生涯的后期才形成自己最终的风格。
 
    好的玉雕一般通过交易市场来体现它的收藏价值,你怎样让作品既具有艺术价值,同时又备受市场关注呢?
    邹作志:市场是检验玉雕作品是否被大众接受的最佳舞台,无论雕刻精美的优秀作品,还是工艺普通的作品,只要有人买,那就说明市场有需求。但我还是强调,当代玉雕不是简单的玉石加工,而是艺术创作,我们雕刻者的价值在于将当代艺术审美观完美地融于玉石中,创作出绝品玉雕。创作时,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注重经济利益,这样难以长久。只有做出特色玉雕,引领市场消费,才是玉雕持续稳健发展的根本。也只有这样,我们当代玉雕在百年后、千年后,就会被后人称之为好玉雕。
 
    彭志勇:收藏玉雕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消费,买家们看中的是作品中深厚文化,美好的寓意,用以体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高雅品位。所以我会将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儿恰当地表现在玉雕中,给玉雕注入灵魂,让买家们感到很亲切。同时,融入更多美学元素,借鉴名师绘画、古代雕塑、书法、石刻等艺术形式中的经典元素,创作出全新的表现方式,更具艺术性。此外将尝试着玉雕定制,按照买家个人喜好和审美情趣,雕刻他们心中完美的、独一无二的玉雕。
  
    游高轩:以我为例,在拥有了一定资金后,开始探索自己的经营模式——厂家直销。厂家直销的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利用价格的优势聚集到一定的客户资源,并渐渐树立起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品牌口碑。当经营模式运转后,就能顺利回笼资金,购入价值较高的原材料,提高着产品的档次、级别;另一方面,在制作工艺上不断求新求变,使得客户在每一次的交易中发现我们的变化,在惊喜中加强客户的粘连度。同时,为高端客户推出个性定制服务,赢得客户信赖。
 
    王凯:一些年轻人把雕刻玉雕仅仅当成一种谋生方式。然而,对我而言制作玉雕不单是一种获取经济回报的工作形态,更是一种凌驾于物质利益之上的精神诉求。我把玉雕奉为艺术,用敬仰的态度用心雕琢每一块经手的玉石。区别于一般玉石雕刻者把玉雕当做生意买卖的经销模式,我更希望自己创作的玉雕能够被和我有同样爱玉之心的人拥有,并成为它新的主人。玉雕制作除了是我们玉雕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工作基础,更是玉雕市场赖以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的玉雕市场鱼龙混杂,可以说和中国经济一样真正迈入了转型发展的阶段。我们的玉雕行业开始变得更加细分化和多元化,高端市场依旧坚挺,而低端市场则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尴尬局面。我们这些中青年玉雕人就是要向大师看齐,走高端艺术玉雕路线,一起推动玉雕市场的正规化发展,让玉雕文化和玉雕工艺呈现出跨时代进步。
 
影响我的一件玉雕作品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翡翠白菜》。据说这件《翡翠白菜》曾是当年慈禧太后最珍爱的皇家藏品之一。《翡翠白菜》摆件雕工精细,堪称一绝。菜帮洁白,菜叶青翠,浓绿之处雕刻两只蝈蝈,栩栩如生。古代的玉雕艺术家利用玉石的天然色彩和纹理来取巧创作,最大程度体现玉雕俏色的魅力,使作品栩栩如生,这点对我的触动很大。”
      ——中国青年玉石雕艺术家上海玉石雕刻大师海派玉雕大师游高轩
 
    “古代的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也是古代重要礼器之一。以产于江浙一带的良渚玉琮来说,有些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很独特。这种点、线、面的结合,呈现出的不仅是玉石之美,更代表着一种坚持不懈的创作精神。我之所以喜欢玉琮,也就是被这种精神所震撼。当时科技不如现在发达,制作玉雕的工具很简陋,雕刻者为最大程度的表现出玉石之美,从不偷工减料,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的完成。”
——中国国家艺术大师国家高级技师彭志勇
 
    “上海博物馆玉器馆内一件清乾隆《黄玉觚》,最让我印象深刻。清代玉器被认为是古代玉器的最高峰,特别是清代乾隆时期。由于玉料比较充足,国力比较雄厚,社会比较稳定,达到了玉器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时的玉雕用料考究,精雕细琢,不惜工本,极富有时代特色,通常我们称之为乾隆玉或是乾隆工。这件《黄玉觚》,材质为上等和田黄玉,玉质细腻,外型仿制了商周青铜器中觚的造型,由六片花瓣组合而成,花觚当中浮雕了三只蟠螭,象征了皇家尊贵,象征吉祥。在觚的底部有‘乾隆年制’款,是乾隆皇帝的一件御用物。”
——海派玉雕大师邹作志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中国古代玉器是远古时代礼制活动中用来祭拜天地的六种礼器,称之为‘六器’,包括璧、琮、圭、璋、璜、琥。《周礼》中记载的“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六件玉器都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功能,不同的涵义。古人以玉的颜色和形制,来配合阴阳五行之说,从而产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充分融入了华夏先民的聪明才智和精神内涵。”
          ——中华玉雕艺术大师上海玉石雕刻大师国家高级技师王凯

2013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作品《无量胜至》作者:游高轩

发布人:海派玉雕网

此新闻已被浏览 2857
友情连接:  | 子游玉坊淘宝店 | 子游玉坊官方微博 | 虚位以待...
上海子游艺术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08-2015
备案号码: 沪ICP备09085320号
电话(微信):15821178288
地址:上海市涞坊路1199弄121号 邮编:201615
客服电子邮件:ziyouyufang@163.com

招商部
销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