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more
  产品分类  
  诚聘英才  

   详细内容

玉之“无瑕”靠的是人的“神工”

来源:上海商报  作者:商报记者 张莉 见习记者 魏高灵

颜桂明 《达摩》
 

游高轩  《绿袍关公》
 

彭志勇 《指日高升》
 

王凯 《莲之华》(局部)
 

邹作志 《 蜗牛》
 
    美玉若无瑕,则呈现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是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美玉若有瑕,则呈现一种独一无二的个性美,经由艺术家的巧思与巧手造就。玉之美,不在是否有瑕,而在人工赋予玉的艺术是否能表达出生命的特征,生活的感动,价值的提升;创作之神工,不在将一块完美的玉变得更完美,而在于将玉的“瑕”视为玉的亮点,玉的脉络,融入艺术观念,设计思维就像是为玉注入血液,创作出最有生命力的玉雕。
    所谓“美玉无瑕”,更多的是用来借喻人的品质,优秀的艺术家如玉一般不断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尽善尽美。他们发现玉、重塑玉、提升玉,只要玉雕艺术是琢玉者内心思想最有力的真实再现,那么,任何有瑕之玉都能在艺术中“欲火重生”,绽放光彩和长久的生命力。
 
    “变废为宝”是不少琢玉者展现个性玉雕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是否意味着玉石原料的优劣并非一件成功玉雕的决定性因素?
    颜桂明:关键看这件玉雕是商品还是作品。所谓商品,就是这件玉雕题材不够新颖,工艺不够精湛,缺少文化内涵,有时还可能是仿冒名家之作,创作的目的只为销售。但是,它的材质品相却可能是上等的。因为玉材自形成起,就具有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尤其是上等材质,因稀缺性往往价格不菲。这种情况下,玉石原料就成为了玉雕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琢玉者,我并不赞同过高强调玉料的价值,而忽视玉雕题材美和工艺美。玉雕创作应该是一种艺术创作,必须要赋予玉石思想、文化和内涵,材质与之相比,应当是次要的。这种,玉雕才拥有了灵魂,才是一件艺术品。
 
    游高轩:在选择玉石原料时,我首先关注的是玉质的细度和纯度,其次是白度和皮色。出众的细度和纯度是表现玉料本身温润性的最佳佐证。只有拥有了细度和纯度玉料才更具有可塑性,继而拥有雕琢性。在有细度和纯度都上佳的前提下,玉料越白越好。
    好的材料是创作一件成功作品的基础,比如说一块外形饱满玉质又好的和田玉原料,它的雕琢性就很强,你想到什么题材就可以雕成什么题材的作品,这样的玉料对创作的限制性最小,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一种就是有天然纹路和天然颜色的玉料,这种玉料往往会引领和激发出创作者的灵感。比如一块和田玉原料上面长着天然生成的皮色,皮色本身就形似一个人物脸部,那么创作者就可以沿着原料所提供的思路去设计一件成人物,在皮色上巧雕出丰富的面部表情。
 
    彭志勇:我们都知道,玉石在上亿年的天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风蚀、水流冲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脏绺,使得玉石不够“完美”。可这,恰恰就是玉石雕琢的魅力所在。玉石雕琢者创作玉石的最大成就,就是运用独特的创意、精湛的工艺将一块不够完美的玉石依形巧琢,雕琢得近乎完美,淋漓尽致地展现玉石之美,化腐朽为神奇。好比我在创作“牧童遥指杏花村”山子玉雕时,就首先将玉石上的瑕疵大胆去尽,虽然形成了深浅不一的坑痕,但经过对这些高低起伏的坑痕和无法去掉的绺与水线进行巧妙设计,构思出云雾缭绕、山林叠翠、环境优雅的层次和意境。
 
    邹作志:某种程度上,玉石原料的优劣的确是一件成功作品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意味着,原料好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一块玉石好或劣,分为表面好和内在好两种。有时,表面看上去没有脏绺的玉石,其实内在存有大量脏绺,难以完全去除,只能根据这些脏绺的大小、形状、位置,适时修改设计,尽可能的展示玉石最美的一面。相反,有时表皮存在大量脏绺的玉石,其实仅为表面薄薄一层,去除后内在玉料非常好,是上等玉石。我以为,评判一件玉雕是否成功,最关键的还是取决琢玉者思想,取决于琢玉者是否挖掘出玉石的天然美,并充分地展现出了这种美。
 
    王凯:原料的优劣等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玉雕作品呈现的状态。我的作品大都为中、高档玉雕作品,因此在选料时非常看重玉料的好坏。我总希望手中创作出的作品件件精美绝伦,完美无缺。但是,现实常事与愿违,随着新疆和田玉的大量挖掘,造成了上等和田籽料过度开发,当前每年的上等玉料的产量正经历着直线下滑,完美的和田籽料少之又少价格奇高。因此,我在选择原料时,不只拘泥于和田玉,开始接触具有个性特色的材料,如存在石僵、绿沁的材料。在我把玩琢磨他们的同时,体味到它们同样拥有细腻的玉质,却又多了和田籽料所没有的丰富渐变的自然色泽,我利用他们的特质借以俏色巧雕,充分发挥出我的创作思维和设计能力。
 
   有观点认为,白玉就应该是“无瑕”的。有脏绺了,就不能称之为白玉。制作时,“暇”必须去掉吗?
    游高轩:“美玉无瑕”在我的理解中是,玉石上面不会有一点点瑕疵。古人经常借此比喻一个人的品性完美,并作为一个人性品德的追求标准。玉雕特点中相对“美玉无瑕”的还有一个词就是“瑕不掩瑜”,意思是一些细微的瑕疵掩盖不了一块美玉的光泽。
    一般情况下在玉雕制作前需要先“挖脏去绺”,先将玉料的瑕疵去除干净使之成为无瑕美玉之后再进行设计雕琢,这样雕琢出来的作品才能保证纯净无暇的最终效果。也有一些玉料上的杂质有利用价值,比如一块白玉原料上出现了一处黑色玉花,匠心独到的创作者就会把它设计成一只金蟾,效果自然天成,丰富了作品情趣。所以玉料上的瑕疵只要用得好用得巧也可以做出“变脏为俏”的好作品。
 
    邹作志:“无瑕”,俗称“一口气”,意味着玉质很纯,集白度、细度一身,是玩玉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类玉料确实是最上乘的玉料,是每位琢玉者梦寐以求的,可以充分利用玉料纯白无暇的特色进行创作。我认为是否去瑕应根据玉石的特性而定,关键看这种“暇”是不是好暇。好比黑色斑点,可以雕琢成动物的眼睛,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瑕就是好瑕,增添了作品的生动性和灵动性。相反,若是琢玉者没有巧妙地利用这种瑕,让就会产生画蛇添足之感,破坏整体效果。
    玉石上的瑕分为很多种,有外皮的杂色、皮色,有玉里的杂质、裂纹,还有白玉里穿糖色……虽然有些瑕确实比较难加以利用,但只要发现它的特色,就能变劣势为优势。以我创作玉雕来说,首先是看它玉质,看它能否让我产生创作冲动。若有,再根据玉料的形状,采取最大程度保留玉料的方式选择题材。处理玉料上的瑕疵,就是挖去玉石上脏的部分,俗称剥料,再根据剥料后的玉石形状设计题材。或是巧妙的把斑点融入题材表现上,转变成动物身上的斑点或花草上的小瓢虫,化腐朽为神奇。
 
    颜桂明:瑕疵是一块玉石的特性,如果去掉了,那就失去了特性,变得平庸。可以想象,假若所有玉石上的瑕疵都去除了,那所有玉石就很可能变得一模一样,毫无生气。我认为,“朽木不可雕”这句话并不适用于玉石雕刻,有瑕疵,甚至被众人丢弃的废料,只要能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天生的、独一无二的特性,将劣势变为优势,同样能创作出优秀出彩的作品。譬如,可以将水线雕琢成人物的衣饰,把黑色斑点设计为动物身上的斑点或眼睛,还可以把白浆作为衬托画面主体的点缀等。其实,处理瑕疵的方法很多,关键看琢玉者是否用心在创作,是否用心的读出了玉石传递出的语言,并将自身的理解注入进去。做到了化瑕为瑜,让“整容”后的玉石更加特性鲜明。
 
    彭志勇:“无瑕”并不等于玉石没有任何的瑕疵,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是一种美好精神的代表,更是一种艺术追求的表现。虽说好的玉料是一件好玉雕的基础,可存有瑕疵的玉料同样也能创作出好的玉雕。玉石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神奇之物,每一处脏绺,每一条水线,都是大自然赋予的。雕琢时,是否去除瑕疵并不是创作的重点,关键在于琢玉者能不能巧妙地利用瑕疵,展现它的美。
    创作一件好的玉雕作品,首先要做到根据玉料的品质、颜色、结构等先天性条件确定雕琢题材、画面布局等。这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遮瑕去绺,将一些不能加以利用的脏绺去掉,保留一些可利用的瑕疵。简言之,就是根据瑕疵的大小、形状、色彩巧妙地加以利用,将其完全融汇在画面构图中,产生一种出乎意外的审美效果。某些情况下,这些脏、绺更可能是一件好玉雕更关键的点睛之处。反之,这件玉雕最终艺术效果就很可能平淡无奇,毫无亮点。
 
    王凯:玉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已经不是美石,而是君子的品德,民族的品性。除了“无暇”,也就是没有瑕疵以外,还有很多美好的特质,温润细腻,精光内敛都是对玉石和君子品德的褒奖。当玉石表面存在瑕疵时,首先,我会将影响玉质美、不能合理运用的瑕疵尽量去除;其次,我会再次审视一些特殊的瑕疵,比如一些可以被设计利用的僵斑,一些可以用巧雕来画龙点睛的黑点、沁色等等巧妙地运用图案的设计、颜色的结合、精湛的工艺将原本的瑕疵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这样的小小改变更加衬托出玉质美和工艺美。我们作为玉石雕刻者就是要最大限度体现出玉石的美好特质,去瑕留瑜,在体现出玉质美的基础上表现工艺美,用工艺美的手段来衬托玉质美。
 
    怎样依据材料的特性设计一件“无瑕”白玉作品?有什么诀窍吗?
   彭志勇:瑕有很多种表现形态,如脏、绺、裂等。其中,以形成在玉与石之间缝隙深处的脏、绺,最让人头痛。因为依形巧琢时,难以将其完全去除干净。每创作一件作品时,我都会“读玉于心”,用审美的态度、从量料而行的手法去“读玉”,“懂得玉的个性”,才决定哪些部分要保留,哪些部分则需要去除。以一件全黄皮籽料动物件为例,经过工具的探测之后,发现内部全是杂色,只有硬币大小的一小块白肉尚存。经过了深思熟虑,决定挖去内部绝大部分的脏绺杂色,留下一块皮色良好的完整空壳和仅剩不多的玉肉,然后巧妙的琢出了一对栩栩如生的富贵虾,腾空嬉戏于荷叶之间,赋予了它崭新的生命。
 
    王凯:一块“无暇”的美玉无需雕琢就是一块浑然天成的宝贝,若多加雕琢,那只会画蛇添足。我们玉雕大师的职责在于将那些不完美、存缺陷的玉石在我们的创作下凤凰涅槃、再次重生,获得全新的生命力,展现出玉石原有的美。还有一些红皮白肉的美玉,天生丽质地散发出引人垂涎的气息,任何雕工都无法比拟其原来的气质,体现不出工艺之美。此时,玉石之美大大超过了工艺之美。如果工艺不够精湛还可能适得其反糟蹋了天赐的美玉,现在也已经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案例了。因此,红皮白肉的无暇美玉皆为大自然的杰作,我们没有必要去施以人工。玉雕之所以成为艺术,应该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是最大限度的用工艺美去体现玉质美。
 
   颜桂明:诀窍就是关注生活,从生活点滴中积累创作灵感。这样,便有了处理瑕疵的基础,能够贴切的将生活中事物与瑕疵特性结合起来,创作出“无瑕”作品。同时,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些玉石表面看起来很完美,实际雕琢时内部可能存在诸多斑点、浆、绺,这就要琢玉者依据瑕疵存在的位置、大小,巧妙调整设计,最大程度的展示无瑕之美。
    我选择玉料,通常偏爱有瑕疵的,这让我有了很大的艺术创作空间,激发我的创作欲望,不断探索瑕疵的最佳表现方式。譬如作品《达摩》,这一人物题材向为人所熟知,但鲜有人知其面容。我就利用玉石上红、黄、褐皮色渐变的特性,将达摩的面部雕琢成老僧双目紧闭,虔诚念诵,通过色彩的变化让人物的面部五官更具立体感。
 
    邹作志:我虽然也向往雕琢无瑕的美玉,尽己所能的体现玉石纯白无暇之美。但有时,“无瑕”就可能意味着无色可巧,难以通过巧雕展示出玉石内在美。所以我更偏爱“变废为宝”,将原本有瑕疵的、被他人遗弃的废料创作成为出乎意料的精品。好比作品《****献寿》,原本就是一块充满黄色斑点的废料,有浆、有劣、有绺,但顶部却有一小块玉质上乘的白玉。我便将这块白玉雕琢为****饱满、贵气的脸,黄色斑点部分则雕琢成****身上的皮草,既形象又生动的表现出画面人物的特性。简言之,就是巧雕后玉雕便成为了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无瑕”作品。所有的瑕疵都变成了作品上的点缀,恰如其分的展现了玉石的特性,赋予了玉石第二次生命。
  
    游高轩:一块完美无瑕的玉料必须兼备造型完整和质地纯细两大特点。在设计制作无瑕的玉料时需要遵循“好料少工”的原则,突出原料的质地美,加以适量的雕琢,融入人文内涵,将原料的质地美和创作设计的造型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工好料好”的艺术效果。
 
    好的玉料,对你的艺术创作会产生影响吗?是不是更能激发你的创作热情?
    邹作志:应该说有个性的玉料对创作会产生影响。我多偏爱有着数种颜色的玉料,比如2/5为白玉,2/5为青花,1/5为绿色或其他,有着强烈的视觉对比性。当然,不会为刻意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玉石的价值。作为琢玉人,首要是雕刻玉石,展示玉石的美,假若一味的强调俏色巧雕,把劣石当作俏色去雕,那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玉石雕刻者。通常,我会充分利用玉石上天然色彩,选择恰当地题材,恰到好处的展示玉石美。譬如,一块带绿色的白玉,就可将白玉雕刻为仕女,零星绿色可雕为衣摆,增加观赏性。一块青花玉料,就可将黑色雕琢成一颗颗饱满的,让人垂涎欲滴的葡萄,白色则可雕成葡萄藤。
 
    游高轩:好的材料会给艺术创作添砖加瓦,让艺术更有表现力,玉石更具生命力。今年年初,我创作的《降龙罗汉》可以很好地诠释我对无暇之玉创作的思维形态,这件作品在2013年第五届玉雕“玉龙奖”评选中获得金奖。此作采用一颗带秋梨皮的水滴状牌型原籽,这块水滴状原籽的完整料型和毫无瑕疵的内里极好地体现无暇美玉的特点。该原籽上部四分之一处呈现出柔和的白玉色泽,下部四分之三为秋梨皮之身。于是,我在白玉部分用细腻的雕工刻画出罗汉精致的面部表情,而在下半部分则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衣服的纹路和体态,简单几笔足以展现这块原籽浑然天成的美丽色泽。
    得到好料能激发我内心深处的喜悦,将精巧的工艺注入其中是我最希望呈现的绝佳境地。越是好料,在雕刻时就越应该简化人工雕饰。
 
    颜桂明:基本上不会。完美的玉料,已经具有了健康的生命力,如果我们琢玉者不能为其加分,增加它的生命力,那不如保留它最原始的美,不去雕琢。其实对琢玉者而言,有瑕疵的玉料更具挑战性。通过去浆去绺,巧妙利用斑点等方式,激活本生命接近终点的玉石,让其绽放异彩,就是油然而生一股成就感,更激励我们去创作玉石,创造玉雕。
  
    彭志勇:只能说好的玉料,让我的艺术创作空间更广泛。以表现题材来说,时代在不断变化,各种不同时期的文化不断地交织、碰撞、交流,当代玉雕作品理应具有时代的气息,我们当代琢玉者所要做的就是继承和发展并重,让两者焕发出新的活力。我创作扳指玉雕时,就尝试着把圆周型的玉石当作画纸,将中国国画中留白,注重意境的表现方式展示在玉石上,让作品仿佛一幅渐渐打开的画卷,充满了诗情画意。
    继承和创新,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既要传承文化和玉的本质属性,又要符合当今时代的审美要求。创新其实是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的,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融入传统的文化之中,都可以用以创新。关键是在于,琢玉者内心的思考、发掘与领悟。好比生活中的母慈子孝、邻里和睦等题材,都能采用当代玉雕表现手法表现。即在一块玉石上,雕琢母亲正在帮孩子缝补衣服,孩子蹲立于一旁帮母亲捧着衣服,画面都能呈现出宁静之感。
  
    王凯:玉雕艺术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好坏,材料的优劣差距直接影响玉雕工作者在创作时的用工多少。例如,我获得2012年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的作品《杭州六月》,本身是一件正面红皮较厚重的牌料,可以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我设想了多种创作题材,最后决定利用红皮的厚度创作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题材。红色的荷花尽量高浮雕,这样皮色的深浅和厚薄都无一遗漏的体现在了荷花和莲叶上,体现出自然的层次感,而不是那种剪纸般的单一层面。

发布人:海派玉雕网

此新闻已被浏览 3695
友情连接:  | 子游玉坊淘宝店 | 子游玉坊官方微博 | 虚位以待...
上海子游艺术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08-2015
备案号码: 沪ICP备09085320号
电话(微信):15821178288
地址:上海市涞坊路1199弄121号 邮编:201615
客服电子邮件:ziyouyufang@163.com

招商部
销售部